作为中超联赛的冠、亚军,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近期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他们的客场大败,被淘汰出本赛季的亚冠,这一结果无疑招致了众多球迷的批评。这种“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效应在足球场上时常上演,让人不禁深思。
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和立场来看,海港和申花能够从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然而,以现在中超球队的战力和财力来看,对于“冠军野心”的追求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竞技层面固然需要争先,但足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竞技。
中超联赛的现状是什么样呢?中超俱乐部在实力和财力上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多年的观察下来,球迷们心中自然有数。那些扯着“亚冠是为国争光”这个伪命题进行道德绑架的人,其实纯属无理取闹。
在法理上,除了国家队的赛事,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算是“为国争光”。踢得好与不好,技术分数可能被其他联赛赶上,这些起起伏伏的主体都是中超。而“中超”是个商业单元,与意甲、德甲、西甲等联赛无异。
现在的亚冠已经没有了外援限制,有钱就可以堆砌出全外援全首发。然而,这样的产出与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汇聚全球贤才的产出是两码事。虚荣心作祟并无太大意义,而且浪费巨大。中超俱乐部无缘亚冠精英联赛八强,这也说明了其在国际赛场上的实力尚待提升。
亚冠对于中超俱乐部来说,就像是个消耗巨大的绞肉机,比鸡肋还要肋。为什么我们要参加亚冠呢?中国联赛并非以“亚冠预选赛”的定义出现的,所以球迷不应该说什么“不想踢别去”。我们参加亚冠,更多的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亚足联抓取各会员联赛的领先者参与其商业赛事。对于参加这样的赛事,中超球队可谓是冷暖自知。
近年来,沙特足球投入重金,其两支同城球队利雅得胜利队和利雅得新月队进入了亚冠八强。而申花和海港虽然也参加了亚冠,但据称他们能拿到的奖金只有总计约1000万人民币左右,相对于中超顶级俱乐部的工资支出1亿人民币来说,这个占比微乎其微。
在人才储备层面,中国有能力、有水平的球员已经越来越少,加上年龄、伤病等综合原因,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现实情况是,日韩替补就能和我们的一线球队打得难解难分。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一个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联赛和亚冠哪个更重要?是否应该像田忌赛马那样进行策略性选择?这其实对于管理层和真球迷来说并不是一个难以做出的选择。其实具有同理心的自家球迷大多是拥护俱乐部战略的。作为商业体,球队只要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无须理会那些要求“在亚冠为国争光”的执着要求者。
现在的问题是,亚冠的参与似乎并不适合当前的中超水平与现实状况。一些言论不断强调要重回当年的辉煌时代的“恒大”,但实际上该断代俱乐部目前的状态大家也都明白。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自知之明?
对于当下的中超来说,“赤裸裸”的自知之明是什么?那就是每赛季前的“资质认证”——欠薪大览。这是当下中超最客观直白的现状。大概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只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已。“内战内行”的优秀难道不算是优秀吗?现在的中超有能力去“外战”吗?
因此,亚冠名额的减少或许对于中超来说是一种解脱。更何况现在的亚冠可能并不是什么鸡肋赛事,或许只是个“鸡屁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以及整个中超联赛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在面对挑战与机遇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自知之明和策略性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超乃至国际足球舞台上走得更远、更稳。